新浪当代水+墨中国的新艺术

时间:2018年10月25日 信息来源:卓克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在当代艺术批评领域,水墨话题的争论是最激烈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2000年以后,水墨的争论已经从简单的传统与现代之争转化到更复杂的语境,创作从要不要现代转到如何现代,艺术家和评论家也从简单的批判传统转到如何在批判中发展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的“水+墨”展览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次“水+墨”展览邀请的8位艺术家,既有在20世纪80-90年代活跃的、出色的代表性艺术家,如陈心懋、张健君、王天德、王南溟、陈光武和潘缨,也有现在刚成长起来的、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如李周卫和刘永涛。参展艺术家以上海地区的为主,也有来自北京和广州的艺术家。这8位艺术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比如说从观念、批判、抽象、书法、人物画和自然景观的角度,在水墨这一领域进行实验。

“水+墨:中国的新艺术”展览现场

“水+墨:中国的新艺术”展览现场

  在80-90年代,陈心懋的画风开始发生转变。他的作品以历史古迹字体为背景,结合民间艺术和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元素,创作了一些抽象风格的综合材料作品,如《史书》系列。在《史书》这组系列作品中,陈心懋已经开始进行各种综合材料的实验,除了使用水墨和宣纸外,他还使用文字、麻纤维、石膏粉、橡胶、塑料等材料来进行语言的探索,画面肌理斑驳,像岁月的流逝,有种沧桑的历史感。可以说,抽象水墨与综合材料的交错互渗,是陈心懋从事水墨探索的一条主线,《史书》系列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也不断发展和深化。本次展出的《史书》系列为陈心懋自2000年以来创作的作品。陈心懋以水墨材料介入当下文化语境,无疑拓展了我们对于水墨图式革新的认识,也解构了历史的权威。

陈心懋 《蓝色史书》系列 宣纸、水墨、丙烯 多幅组合 70cm X 50cm X 4cm 2009年

  早在80年代,张健君就开始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进入90年代以后,张健君更多地转入了装置与影像作品。2011年9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了张健君的个展“水:张健君的行为、绘画与影像”,这个展览虽然包括他的行为、影像、绘画及装置4个部分,却属于同一个主题——时间与记忆、历史与人物。用策展人王南溟的话说,就是这个展览“在互为阐释中生发出与‘水’有关但更与‘政治流水相’有关的想象空间。绘画中的水,影像中的水,及其一显即逝的人像,这些人当然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政治人物,但它与流水的绘画与影像拼贴在一起,就不再是一个固定的人或固定的历史事件,一切都在流水中被洗刷”。在本次展览中,张健君展出的也是以“水”为主题的作品,同时也会创作关于“水”的行为和影像。张健君的作品潜藏着一种伤感美学,一种诗意的残酷。当画中太湖石或是历史人物渐渐消失时,会让观者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或者说是对消失的焦虑。

张健君 《拓太阳》 行为影像 2011年

  王天德早期从事山水画研究,后来尝试将水墨的二维空间转到多维空间,开拓水墨的立体化空间表现,如创作于1996年的装置作品《水墨菜单》,是王天德用着墨的宣纸将餐桌与餐具统统包裹起来,实现艺术家从“消费食物”到“消费文化”观念的转换。本次展出的作品《数码》系列,可以说是对水墨空间探索的延续,同时也是对高科技发展和数码时代的日常生活做出回应。他挪用山水和书法作为媒介,以山水为底子,书法在上面,画面由两层叠加而产生新的水墨。但书法不再用传统毛笔或水墨而写成,而是用香烟烫成汉字的形状,从而形成一种“假”的书法。由于大多数文字是不可读的,导致观众在观看时会产生新的信息,所以王天德称这类作品为“Digital”即数码。用焚烧作为创作的一种手法,可以说是王天德作品的一个符号。在王天德的作品中,他不仅仅是考虑对水墨传统的关注或是水墨的观念性,而是通过摄影、装置等方式来重新诠释水墨在当代的可能性,着重于水墨痕迹与观念的表达。

王天德 《数码》 宣纸、皮纸、墨、焰 55.6cm X 34.4cm 2011年

  王南溟的作品更注重于问题情境中的思考。他的早期作品从传统书法而来,《字球组合》是其90年代早期的代表作。王南溟将写好的书法揉成球状,做成各种装置作品,使书法完全失去了可读性,从而形成了另一种抽象形象。1992年,“倪卫华、王南溟作品展暨上海当下美术状态”研讨会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策展人是范迪安。范迪安在《反应与对应》一文中这样评论王南溟的作品:“王南溟以救赎式的虔诚触及书写行为,在连续书写与连续破坏书写结果的过程中,向传统文化的保守属性发出了深刻的诘难,并且剥离了书法的原有内涵,使书法媒介变为个人观念的载体。他的艺术既有观念上的冲击力,又有强烈的视觉特征。”本次展出的《字球组合》即是王南溟创作于1992年首展的录像作品,也可以作为一次对《字球组合》的回顾。王南溟通过对传统书法的解构表达了他的批评立场,这种批判立场后来发展成为他所说的“批评性艺术”。与《字球组合》同时展出的还有其90年代创作的少字数书法,这些作品是将牵丝转化为线条,是对狂草书法的再发展。作品中书法的线被强烈地突出,而碑学的质感有线条的厚重,这两方面的结合创作的少字数书法,恰恰组成了以线为视觉的空间,运动过程中的飞白透出纸与墨的关系。在以线的运动为核心的艺术传统中,少字数的书法依然是个重要领域,尽管相比较《字球组合》,它还是平面作品。《孤云》与《鹤翔》等都是基于这样的方法而创作的作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作品也是王南溟创作《字球组合》的材料与媒介。

王南溟 《孤云》 书法 135cm X 66cm 1988年

王南溟 《鹤翔》 书法 135cm X 66cm 1988年

  90年代前后,陈光武开始了从传统书法向现代书法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他进行过各种尝试和练习,比如对汉字书写的错位、重复与叠加等。另外,陈光武特别擅长经营空间,他用涂鸦的方法让传统书法转换成现代抽象画,与那些只有笔墨游戏的现代书法迥然不同。

陈光武 《标点符号》系列 水墨纸本 1995年

  潘缨是从传统的工笔水墨画系统转向当代水墨的。从1985年起,潘缨就开始了《虚构》系列作品的创作,这源于她对在平面上表达立体和空间结构的兴趣,同时其早期工笔画的基础有效地体现在她的画面语言转换中。本次展览陈光武的作品《标点符号》系列与潘缨的作品《虚构》系列分别都是他们90年代早中期的代表作。《标点符号》系列创作于1995年,整幅画面全用逗号和句号组成,这些标点符号既与书法有关,但又游离于书法,从而自成一个系统。《虚构》系列创作于1997年,潘缨以“丝带”为表现元素,用勾勒的方法对丝带进行渲染,加以淡淡的墨色,把深藏于女性潜意识中的一面以纯粹的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丝带”或飞动,或打结,或自上而下,或从左到右,从而形成了属于潘缨的形式的、片段的、个人化的话语系统。

潘缨 《虚构》系列 水墨纸本 64cm X 43cm 1994年

  李周卫与刘永涛是本次展览中两位年轻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揭示了当代水墨领域中的各种可能性。李周卫、刘永涛的作品都以都市水墨为主题,所不同的是李周卫着重描绘都市中的芸芸众生,突出对生命以及人生的思考;而刘永涛以表现都市空间为主,通过风景、建筑表达内心的精神诉求。本次展出的李周卫《彼岸》《现场》与刘永涛的《能够感觉到的风景》系列都是2011年创作的新作。李周卫用淡淡的、抽象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长长的人群以及等候的茫然,而画面大幅的留白空间更是引起观者的无限遐想。刘永涛以浓缩凝练的线条和俯视的构图,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能够感觉到的风景系列。

李周卫 《光年》 纸本水墨 98X180cm 2010年

刘永涛 《能够感觉到的风景——南京东路》 纸本水墨 60cm X 180cm 2011年

刘永涛 《能够感觉到的风景——外滩》 纸本水墨 60cm X 80cm 2011年

  本次展览主要讨论水墨画里面的核心价值,即水墨画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被提炼和更新。为配合“水+墨”展览,另设立主题为“艺术的东西方文化:解释与方法论讨论”的论坛,由王南溟主持,就这些话题再次进行深入的讨论,可再次引发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的种种议题。虽然有关这些议题已经讨论了100多年,但其中有些环节还有待于学理上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以便考察艺术中的东西方文化观的解释系统和它的理论背景,也有助于澄清这些问题在艺术讨论中的混乱。本次论坛设主题演讲与对话讨论,以期在学理上有新的成果。

“水+墨:中国的新艺术”论坛现场


上一篇:匠心中国 大匠之风梅国建钧瓷 凝聚天地的密码 下一篇:一触纸墨辨别宋明 张大千的鉴定有多牛
相关链接

我有话说

新推荐

  • 1
    雷鸣东

    雷鸣东字天雷,号三乐庐主。现系文化部中国书......

  • 2
    王树立

    王树立中国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

  • 3
    刘娟

    刘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家文化部......

  • 4
    窦金庸

    窦金庸原名金荣,号三悟斋主,江苏丹阳市人。......

  • 5
    肖伟

    肖伟男,汉族,一九六三年生于辽宁凤城,自幼喜......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