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进入艺术家个人网站
Email:
shuhuajiaoliu@163.com

艺术评论

狼神一号 独创门派


文/ 周佰文
  在辽宁丹东,生活着一位擅画动物,尤精于画狼的画家——肖伟。绵延起伏的长白山峦,奔流不息的鸭绿江水,滋养着这位血气方刚的关东汉子,他以他的爱家乡、爱自然的赤子情怀,以他的生花妙笔,实践着他所钟爱的绘画艺术,他选择了最能代表关东人坚韧刚毅性格的“狼”这一动物画题材作为主攻方向,并且一如既往,乐此不疲。多年的艺术探索和笔墨锤炼,使他的绘画日臻成熟,终成一代名家。他的作品为藏家争相购藏,在国内艺术品大型拍卖会上屡创佳绩,一时间洛阳纸贵。

笃定自我我画我心
  祖国的大东北山峦起伏,原野广袤,动物种群丰富多样,“关东狼”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种。肖伟熟知“物情、物理、物态”的造型艺术的内涵,他认为:“狼是大自然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狼具有矫健的体态和身姿,皮毛丰润亮泽。狼的群族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团队意识强,猎取食物共同分享。狼的性格坚韧顽强,勇于抗争,面对强敌毫不示弱,绝不谄媚和讨好。狼有血性,也有柔情。”他笔下的狼,或啸风踏浪,或攀高观远,或两情依依,或怜爱幼子,或原野放歌,或草间觅趣。均各臻妙处,相得益彰。他以画笔赋予狼以丰富的情感和不凡的品质,他以狼代言,抒坦荡之情怀,吐胸中之块垒。
   古往今来,中国绘画表现动物,以表现虎、马、犬、猫者居多,画狼者甚少。肖伟认为,是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们让狼蒙受了不白之冤。他们把人间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让狼去承载,于狼实属不公。画友中也有人善意规劝他改画虎或其它动物。而肖伟能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选择,笃定自我,坚持我画我心,令人敬佩。

独具匠心法为我用
   白石老人在晚年见到西洋绘画时说:“早知中西绘画本同一理,倒退三十年,非得学习西洋画。”徐悲鸿先生更是中西绘画相结合的倡导者,他主张:“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肖伟早年曾习西画,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色彩关系的把握,再加之他对中国绘画的研究探索和多年笔墨功夫的锤炼,使他具备了不凡的艺术素养。他的画才能具备不与人同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画的分科中,动物画属“花鸟”范畴,而花鸟画科自古以来,都是以花卉、禽鸟为主。画动物者,则多表现虎、马、犬、猫等,鲜见善画狼者,可供借鉴的经验、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肖伟为了画好狼,便经常去动物园观察、写生,并且到山野中去寻觅、体察狼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用笔墨或相机把他们记录下来。石涛云“搜尽奇峰打草稿”,画家这些有效的工作,使他能够掌握画狼的第一手资料,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确保了他创作时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良好状态。
 
    传统的中国工笔画的用材是熟宣和熟绢,而画动物的方法也是小笔剔毛。近年来,以冯大中、肖伟等为代表的画家,研究并创立以生宣为画材,以整体破锋丝毛,局部细笔剔毛相结合的方法画动物,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新的绘画方法一定会有较大的发现、研究和完善的空间。肖伟在研究实践中,首创生宣留白法,即包括胡须在内的亮部,不加一点白粉,而是以完全留白或巧妙用水控制明度的方法来绘制,此法非功力深厚者所能为。肖伟认为,生宣具有熟宣所不及的吸水性强、色彩润泽的效果,并且力透纸背、永不退色,利于作品的保存。绘制时干湿画法互用,便于表现物象的质感、虚实和主次的关系。
 
   徐悲鸿先生推崇《中庸》中的“致广大,尽精微。”之理。肖伟的绘画亦同此理,即在他的作品中,整体具有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局部具有精细谨严的微观妙处。整体与局部协调统一,张弛有序,远观取其势,近观取其质,各个局部刻画的火候以整体的关系而定,就像歌唱家演绎歌曲一样,依歌曲的结构和内容的需要,时而平和舒缓,时而波澜起伏,但总会把最好的声音留在歌曲的高潮部分。绘画和音乐艺理相同,只是传达的方式不同,音乐是听觉艺术,而绘画是视觉艺术。肖伟的绘画,画面的虚实强弱关系把握得非常合理,大致为:远景虚,近景实。次要物体虚,主要物体实。在个体的刻画中,次要结构虚,主要结构实。多个形象的刻画时,必分主宾。画家总能把最精彩的笔墨留给最能传神写意、最能阐明画家心声的部位的刻画。每一幅画,都如同一场和谐统一、悦耳动听的交响乐,令人陶醉其中。

   肖伟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他深厚的写实功力,透过他笔下的如真如幻,秋毫毕现的动物毛皮的描绘,传达出更深入的结构表现之严谨,体感塑造之强烈,可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那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非一般画人所能为也。
 
    古人绘画用色,南齐谢赫云:“随类赋彩”。即以固有色为主。今天,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的绘画色彩观亦发生很大的变化。肖伟认为,西方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外光作用下环境的色彩变化规律,纠正了人们以固有色表现大自然的观念,是一场绘画史上的革命,加之后来的画家和色彩理论家们对色彩构成的研究,更加提升了绘画色彩的表现效果。传统中国绘画的“墨分五色”、“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和随类赋彩之说,已不能统领今天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存,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时代的中国画坛。清代石涛是一位有超前意识的绘画大师,他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新观念、新意识的产生,视觉内容的变化,绘画理论的发展,还有人们对审美的需求等等,都可能促成绘画色彩形式的出新和变化。因此,在中国绘画中适当融入西方的绘画色彩的理念和方法,无疑会提高中国绘画的可视效果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观肖伟绘画,其作品中都会有一个总体的色彩倾向,即色调。然后恰当地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对比关系,来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他注重大面积的协调色和小面积的对比色所形成的对比关系,从而使画面协调中有对比,对比中有统一,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且也拓展了中国绘画的受众面,化解了西方人对中国绘画的质疑,并且津津乐道,仿之效之。

巧思佳构 妙造意境
   绘画作品中的“构图”一词源自西方。中国绘画南齐谢赫六法云“经营位置”,清石涛亦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一说,其内涵与西方“构图”概念相同。“构图”即把所要表现的形象内容组织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一幅高水准的绘画作品,首先要向观者传达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即整体印象,然后才能引导观者深入到作品的各个局部细节进行观赏,构图的主要功能是展示作品的宏观之美,进而导入展示作品的微观之美,如《中庸》所言“致广大,尽精微”。“广大”与“精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分割。观肖伟绘画,无论是斗方小品,还是宏篇巨制,构图都非常讲究,绝不敷衍。

   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即画家描绘的形象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情调。优秀的绘画作品,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进而拨动观者的心弦,启发观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观者与画家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思想感情受到陶冶与启迪,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肖伟深谙以上画理,并通过作品把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呈现在观者的面前。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画家肖伟多年来躬身于中国画坛,已进入采撷硕果的丰收季节,让我们预祝他不断前行在通往艺术高峰的道路上,早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