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宁 静 见 诗 意

——李汉平花鸟画的艺术魅力             
             张幼云(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在创意时代,中国画的探索与创新显得步履维艰:你说追求写实,难免会沉醉于描摹对象,画家一旦重视技术的提升,就顾不上文化修养的增加,到头来,缺乏文化底蕴的中国画势必变得充满匠气和俗气;你说注重写意,画家笔墨功夫固然能够增强,但主观随意性也会随之滋长,一不小心就会落入概念化与程式化的陷阱;你说向当代艺术看齐,重视观念突破和工具材料更新,作品固然能与传统中国画拉开距离,但其风险则是促使中国画的内在特性走向消亡;……身处于这种历史情境中的每一个画家,都会在艺术发展方向上面临艰难选择。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潜在优势,放开眼界,准确定位,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才能使其在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上不随大流,不赶时髦,进而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
花鸟画家李汉平正是这样一位有自己独特追求的稳健创新者。
  李汉平非常具有专注力,对花鸟画一往情深。他画花鸟不是程式化地写意,也不是只重技巧的写实,而是以宁静的心境观照自然,将自然“生意”和主观“情意”交融统一起来,努力寻求二者的平衡,力图画出自己对自然对象的真切感受。观赏他的花鸟画,能使身处喧嚣、浮躁生活环境中的人们静下心来,去玩味富于情趣的“第二自然”,从而让心灵得到小憩,精神获得超脱。李汉平从不鼓吹艺术创新,但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新的追求,新的亮点,丝毫没有雷同之迹。这对一位国画家来说,实在不太容易,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他笔下的形象总是以写生做基础,画面的构思总是有感而发。你看他的工笔画《清寂》描绘的情景多么真切:秋风吹拂的荷塘,荷叶、水草摇曳,低垂的莲蓬,残存的荷花,显得格外孤寂,一只小鸟停歇于荷干上,机警地注视着周遭的动静,整个画面弥漫着萧瑟秋风带来的寂静氛围。作品既是自然情景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宁静心境的物化!再看他的工笔画《晨晖》,虽然画面上只集中描绘了一株芭蕉、一枝水竹和一只迎面飞来的小鸟,但通过三者之间的穿插、呼应,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南国自然风情图。画面上精微的造型刻画,明快而和谐的色彩晕染,以少胜多,展现了南方自然生态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优雅、清新的审美感受。这幅画分明是作者在写生稿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它灌注了画家现场观察的真切感。由此可以见出,李汉平的花鸟画之所以能给人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他在作画时力戒凭空臆想,而坚持在写生基础上的艺术创造,通过敏锐捕捉生活中能让他眼睛一亮的生动形象,进行提炼概括和意匠经营,最终通过笔墨语言与色彩语言的凝练表达,升华为富于生活情趣的艺术作品。这使他能有效避免概念化,使每一幅画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正因此,他的作品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总会给人清新自然的艺术感染力。他习惯于让自然对象的生机、生气和生意激发灵感,引发主观情思,进而升华为艺术意象;他所追求的是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的诗意表现。
  诚然,这种永不枯竭的清新诗意,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它缘于李汉平有着长期坚持艺术采风的良好习惯,为了捕获绘画灵感,他不辞辛劳,每年坚持外出写生,像北京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各种大型植物园,已然成了他固定的写生基地,成了他不可多得的研究自然花木之物理、物情、物态,进行现场写生, 积累艺术创作素材,陶冶悠然自得性情的最佳场所。每年外出采风,他不光陶醉于现场写生,还兴奋异常地写下了大量写生心得和随笔。作为一位专注于花鸟画创作的中年画家和大学教授,李汉平非常注重文化修养的全面提升,注重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展,正是源于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秉性,也源于他有一颗宁静、尚美的心,富于诗意的自然便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幼云       2014年8月28日于广州美院